首页

重口味调教

时间:2025-05-29 05:43:47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29495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专家分析丨俄乌冲突影响外溢 欧洲经济遭重创 美国借机牟利

据了解,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(庆委会)于6月29日至7月2日期间,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系列庆祝活动,现场展区分为“锦绣河山”“文旅天地”“创科兴港”“冰凉一夏”“健康湾区”及“殊香世界”6个主题,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和表演,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发展。

商务部:鼓励将高能耗等老旧汽车换为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

千帆共治联动机制也是岱山县海上党建特色之一。其以构建“航行的支部”之间党建联建机制为基础,建立党员教育、联系指导、矛盾化解、应急联动4项联建共治机制,实现船船结对、船企结对、企企结对。

广西北海涠洲岛呈“千里江山图”

中老铁路改变了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.5公里铁路的历史。“有路,就有发展机会。”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通伦乘坐中老铁路后感慨道。

北京发布2023年度优化首都税收营商环境改革备忘录

一季度,山东省“新三样”出口表现亮眼,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王红介绍称,近年来,该省加快推动“新三样”企业“扬帆出海”、拓展市场,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。今年一季度,全省“新三样”出口28.9亿元,同比增长90.2%。下一步,山东将加快塑造山东省“新三样”出口的新优势。

【社评】完善“新八级工”制度,培养造就更多技能人才

记者今天(30日)从中国华电获悉,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光伏项目——西藏芒康昂多18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完成3个220千伏升压站主体浇筑,预计2025年底并网发电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